Tuesday, 22 March 2016

康熙停了。

其實康熙來了已經停播了兩個月,不過一向後知後覺的我在網絡一片感歎時無動於衷,直到現在才點開了康熙最後幾集。

首先康熙對我以及很多香港人的最大影響,就是使超港式普通話進化成半台半港普通話。記得有次在Melbourne的backpacker遇到了兩個台灣人,她們都忍不住問我:「香港的口音都與台灣這麼接近嗎?」


「沒有了~人家是看康熙了。」


「哇塞,康熙這麼紅的?」


當然,人家是看了多少集康熙才練就這一口台式嗲腔,立刻舒緩我雄性荷爾蒙過多的情況。


對於一個香港人來說,康熙是一個好玩好笑的娛樂節目。


但對於一個留學的香港人來說,康熙是一個連接著家鄉,讓你不覺得那麼孤獨的節目。


每天工作或是下課,拿著在街上買的鬼佬味中餐,坐在電腦枱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youtube,搜尋「康熙來了」,與室友一起的時候就會在後面再加上「卸妝」二字。沒有了家人的嘮叨提醒,也有康永的輕聲細語。沒有了家人的餐桌笑話,也能看小s飛撲美男。


聽著半熟悉的語言,看著小s的誇張表情,在電腦前的我也跟著笑得人仰馬翻。

最難忘:

自拍技術鬼斧神功的提拉小姐。
可愛歡樂的吳青峰。
常常裝酷的周杰倫。
默契十足的she。
大方得體的林志玲。

也記得小s聽著楊宗緯唱的祝你幸福而流淚,也記得每一集中康永突如其來的雞湯。


完結之際,有很多人批評這個節目,也有更多人感歎這個情懷,也有人井井有條的分析康熙對兩岸三地的演藝圈的影響。


而對於我這個普通人來說,康熙停播也不代表真的完了,想念康永小s也可以隨時上youtube重溫。


我想念的,是它帶給我的回憶,這是青春特有的矯情。


長大了,就不能總是自憐對嗎?

Friday, 11 March 2016

愛哭的女孩

對於每一個人,電影的意義都不同。對於文青,電影是思考人生的第一步。對於偽文青,電影絕對是show off的第一、第二、第三⋯⋯和最後一步。我記得有「電影是夢工場」這樣的一句說話。然而對我來說,電影是人生,一個個我從未經歷過卻又如此相似的人生。

在現實生活中,我很少哭,就算哭也不會表露於人前。可能因為是單親家庭的大家姐,是家中的第二把交椅吧,小時候總覺得自己必需要堅強起來,要替媽媽撐著這頭家,慢慢心腸變得愈來愈硬,甚至被人冠以「冷血」的罪名。

這一切都在我戀愛的時候結束。愛情最可怕又最獨特的地方是,你的喜怒哀樂全都掌握在另一個人的手中,就算像我如此理智的人都突然化身林黛玉,對方的一句說話就可令我對著螢幕在抽抽噎噎,對方打一個表情符號就可以哄得我眉開眼笑。一開始我很不習慣,這種無法自控的心情就好像在溺水中,你一直盼望著有人拋來一個救生圈給你。這與我十多年來的認知都不一樣啊,人怎麼可以倚靠別人?人怎麼可以相信其他人?這不是一場賭博嗎?

但到現在,當我慢慢習慣了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時,我卻很慶幸自己終於能像Chandler說的: “ open the gate.” 以前心如止水的我就像心電圖的那條直線,雖然不會受傷害,雖然能夠安安靜靜的做著自己的事,但我卻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現在我看到心電圖上那上上落落的波動,我會摸著跳動的心感歎著: 真好啊,現在我活著了,現在很多事都有了意義了。”

在我看求婚大作戰時,我為渴望回到過去的執著哭。
在我看code blue時,我為著一幕幕的生離死別而哭。
在我看我的少女時代時,我為了我的少女時代而哭。
在我看醫龍時,我為了團隊的合作和神賜的奇蹟而哭。
在我看瑯琊榜時,我為了那份熱血和赤子之心而哭。

我並沒有做過醫生,並沒有回到過去,也沒有拯救人類,但我應該是編劇最愛的觀眾,因為我會他們寫下的一句句台詞中,有意安排的bgm下淚點奇低,每個淚點都一定不負眾望哭得泣不成聲。有時候,我是感動,更多的時候,只是電影或劇中的掙扎讓我想起了我的親人,我的青春,我的故事,心中的那份委屈,不甘,後悔都隨著眼淚流出身體外,對著這些無可奈何又無法休止的情緒,哭是我最後的防線。

每次哭完,身體都輕了一點。

每次哭完,勇氣都多了一點。

Friday, 22 January 2016

體育精神


今天看了一場打了五盤,長達五小時的網球比賽。在第三盤其中一方落後四局,到最後卻憑著意志反敗為勝,可惜到最後依然落敗。雙方都已盡力,雖敗猶榮,可那滴男兒淚依然不能自控地在千人面前流下來。

我在想到底是甚麼心態才會讓一個人情不自禁的流淚,是不甘心?是疲累?是感觸?似乎我從未遇到過這樣的機會,連接近流淚的邊沿都未試過。其實我有一點羨慕,因為看來我從來沒有拼盡全力去做一件事。

Friday, 6 November 2015

攝影日記

無論拍了多少風景,最能觸動我心的始終是街頭上的故事,平凡如你我的人,交織著一幕幕場景。

今天被Centrelink的無能玩死了,到處奔波之時風和日麗的悉尼突然下大雨,看來陰晴不定並非是倫敦專利。

大多途人都如我一樣並沒有預想到這場暴雨降臨。有人兩手空空,帶著沉思者的表情呆望著天空,不知是在思考人生還是單純地等待天晴。有人抱著頭如古代的傳訊兵一樣,因為軍情告急,不顧一切在路上奔跑。街頭表演的樂隊看著天,無奈的對看,收起了樂器。沉船時彈奏至少能搏得一個名留青史,天要下雨就如娘要嫁人,還是隨它去吧,明日再來就好。亦有不少人拿起了香煙,跟身邊的人抱怨著天氣的善變,交通的混亂,政府的無能。

而我剛好經過一個極大的樓盤廣告前,看著如斯混亂的悉尼卻頓覺有趣,好像好久沒有看見人與人這樣繁密的互動了。我看著那些咬著香煙的沉思者站在佈景版前,一個幸運地帶著雨傘的人從他們前方走過,藍白色的雨傘在街上甚為搶眼,尤其是滿身濕透的人眼中忍不住流露出羨慕的目光。

突然傳起噠噠噠的急速腳步聲,他回頭一看,看見一個神色匆忙的白領後來居上,拿著一把黑白相間的傘子在旁掠過,他覺得真巧合,大家的傘子都如此相似。我也覺得真巧合,我們三人都如此相似,同困在雨中,既是觀眾,又是戲子。


Monday, 2 November 2015

11月3日流水帳

最近幾日period來,睡得天昏地暗。好像早前趕assignments時把身體透支得太盡,如今想無限放空,無盡放鬆,一整天無所事事,心有戚戚然,罪過罪過。

媽媽收到了洋甘菊茶,像小孩子一樣打電話告訴我,認真地跟我說謝謝,我說媽不用謝了(要說謝的我跟你說到下輩子也說不完),她語氣很輕快的說需要的,隔著電話也彷彿看見了她眼睛亮晶晶的,充滿笑意的樣子。

想起一段話,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是英雄,逐漸長大了,突然覺得父母的身影沒有自己心目中那麼宏大了,其實不是他們脆弱了,是我們長高長大了,是他們老了,到這一天就輪到我們來做父母生命中的英雄。

這陣子因為家庭原因,全家人心情都不好,我也沒有好好體諒媽媽,總是忍不著衝她發脾氣,雖然我知道她永遠都會原諒我,可是我一定要好好記得,我已經長大了,脾氣不是保護自己的方式,更不是鞭策媽媽的工具,只是童年時遺留下來的幼稚,耐心和寬容,才是the way my mum has been for the past 22 years.

Now we are tall, and Christmas trees are small,
and you don't ask the time of day.



Sunday, 1 November 2015

這一夜,是銀河鐵道之夜。

感謝zita介紹了這本書。看見網上的評價頗為兩極,而本來就熱愛小王子,熱愛夜空的我自然對此書有種相逢恨晚的感覺。

一開始淡淡的傷悲,到後來在銀河旅程的奇思妙想,帶出本書的主題:孤獨,自我犧牲,幸福,人生意義,到最後的意想不到,一直細心描寫著各種景物的作者,卻用了簡單的文字為潘朵拉的盒子留了一份希望。

這本書是少數我看完後無法系統性分析的書,看完的第一個反應是驚艷,一則驚於作者的文字,即使譯本如此差劣,也無阻我想像書中的場景。二則驚於情節的光怪陸離,一個個出場的人物各有故事,每人追求的事物不同,每人的幸福不同,甚至終點也不一樣。

據知乎某個回答所指,此書的天堂要用天文學知識去解讀,我天文知識拙劣,無法考究書中各種細節,不過書的主題:自我犧牲倒是非常明顯。

不管在東方西方,死亡都是令人恐懼的一件事,特別是中國靈堂上那些擺設簡直是刺激活人心臟的最佳設定,左右兩個臉上胭脂出界十厘米的童子,成為無數恐怖電影的老掉牙主題,唉看見如此醜陋的葬禮,人訓在棺材也激到彈起。

不過偏偏在日本這個長年受天災威脅的國度,卻對死亡有著一份神聖的敬意,從《禮儀師》電影看出,死亡是一件有尊嚴的事,應該說一個人死,並不是可怕的事,但要死得有尊嚴。我覺得日本的武士道,甚至大大小小的文學電影,都經常探討死亡及尊嚴兩件事。

而銀河鐵道之夜雖為童話,卻依然離不開這主題。從主角朋友,年輕教師,甚至天蠍之火中看得出,死不但不令人懼怕,為了拯救他人而自我犧牲更是值得讚頌,甚至是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生命的起源,就是為了死亡的一刻有所價值。人的意義只有在生命終結的一刻才得知,所有主角才要回去現實世界,找尋自己生命的意義,等待著屬於自己的死亡。

聽起來好像很悲觀被動的一件事,可是按照日本的文化來看並非如此,現實世界再灰暗,也留有一絲希望,我們一直生活下去,作出不同的選擇,與不同的人生命有交接,影響著其他事件發生的機率,而這些事件交疊,將會決定我們的最終選擇,死亡的方式,這裡並不是指自殺的方式,而是指人在死亡這一刻的狀態,又或是在死亡時所體現到的人生的意義。同理,我並不認為作者鼓吹的是像主角朋友一樣,犧牲性命來拯救他人,這只是我自我犧牲的最高境界而已。

而對於捕鳥人一節,我跟zita你的看法有點不一樣,有點像北韓人民認為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一樣,或許他可能是被人洗腦了,但不代表這樣不快樂。因為我們享受到自由,所以才會以強者的眼光看待缺失自由的人,但可能捕鳥人在每天的勞勞役役中卻自有快樂,因為這是他的信仰,他人生的意義,對於他來說,因為不知有更廣闊的世界,所以活在井底已是幸福無比,我覺得不能把我們的標準放在他身上。正所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如果要我選,做人還是做魚,我絕對會答做人,但等到我是一條魚時,我可能會取笑人類的自作聰明,像我這樣在江河中暢泳多好,心中感歎著,人類,何必呢,何必呢!

最後結語:

如同很多童話一樣,這本「童話」並非寫給小朋友看的。
我是聽著久石讓為改編動畫的配樂而寫下此評的。
我因愛夜空而看此書,此書卻令我更愛夜空。
擇錄了此書中印像最深的一節:天蠍之火。

從前,在巴爾都拉原野,有一只小天蠍,專門吃小蟲子什麼的。一天,它遇上黃鼠狼,險些被吃掉。天蠍不顧一切地逃命。眼看就要被黃鼠狼抓住,不小心,天蠍掉進一口水井里,怎麼也爬不上來。天蠍眼看就要被水淹死,它就這樣禱告說:

啊,我以前不知吞食了多少生命,如今當黃鼠狼捕捉我時,我是那麼狼狽地奔逃。但終于還是落到這一地步。啊,天哪,我已經沒有救了。我為什麼不乖乖地把自己的肉體讓黃鼠狼吃掉呢?它也會為此多活一日。上帝呀,請體察我的心意。不要這麼白白地送命,為了使大家獲得真正的幸福,就請用我的身體吧。

不覺之間,天蠍望見自己的身體燃燒起通紅的火焰,照亮了四周的黑暗。爸爸曾經說過,這火至今還在燃燒。沒錯,那邊的火焰就是天蠍火光。

是的,看呀!那邊的三角標,不正是一只天蠍的形狀嗎?

焦班尼也覺得火焰對面的三個三角標恰似天蠍的臂膀,這邊的五個三角標猶如天蠍尾巴上的鉗形爪。而那團鮮紅、明亮的天蠍火光果真在無聲地燃燒,光閃透明。

隨著那團火焰漸漸遠去,人們甚至可以聽到一陣極其喧鬧的交響樂曲聲,聞到一股百花盛開的芳香,並夾雜著口哨聲和嘈雜的講話聲。使人感到附近好像有個什麼鎮子,人們正在那里歡慶節日。






Saturday, 31 October 2015

好想進入黑洞

關於學業: 

不知不覺快要畢業了,想起自己在兩個月後就要脫離學生生涯心酸不已。

人要都失去才會後悔,這句話絕對絕對是永恆真理,無論犯了多少次錯。

當初中學畢業,非常後悔沒好好讀書,每逢班會活動都借故不去,情願一人坐在圖書館也不和好友秋遊。


如今大學畢業,非常後悔沒好好看書,每逢大學party都借故不去,情願一人躺在床上發呆也不和好友宿醉。


哎吔哎吔,是誰說History repeats itself, first as tragedy, second as farce?


不就是那位跟Adam Smith 齊名的Karl Marx 囉,所以說大學時要好好讀書,不然主修經濟的我會老早明白祖先的真理。


因為這份內疚感驅使,在最後半年我看過的書竟然比前三年還要多,Karl Marx, Adam Smith, Schumpeter, John Stuart Mill, Saint Simon, Thomas Malthus, David Ricardo, John Keynes, 我對不起你們,竟然一直不知道各位於經濟學的成就,竟然macro讀了三年Keynes, Micro讀了三年Smith,也不知道原來你們就是我痛苦的來源orz。


還記得當初選經濟學的原因,想想我本人性格,理性又感性,唯物又唯心,現實又浮燥,到底甚麼學科才適合我?


純文純理定然不合,純理已受了七年。純文嘛,怎麼也不能接受自己看著一塊樹葉也依依哦哦,知乎者也,憂愁蕭瑟十分鐘。而純商嘛,內心的1%文青基因又嫌膚淺,最後敲定經濟的原因,就是以前寫過的:


說起專業嘛,我覺得入門和進階的經濟完全是兩碼事。入門應該是在學demand and supplygdp那種吧?而進階嗎,其實就是經濟理論+高等數學,每天我在做的就是derive和理解不同的economic model,每學期修的都是統計學。如果不是真的很喜歡經濟,很難接受這樣枯燥的專業。我其實是中學的時候已經很喜歡經濟,因為原來每件事都能用經濟學的理論去解釋,微觀研究個體,宏觀研究社會,研究的方式卻是用數學,這應該是少數把個體,社會和科學結合起來的專業吧,比起純文純理,它多了一點實用,比起商科,又少了一份bullshitting”

後來讀下去發現,經濟學果然比我想像中複雜,甚至不同經濟學家也一直各執己見,到底是社會科學,科學,數學,商科,還是哲學歷史?雖然這十年來經濟學偏數學,不過這也畢竟是關於社會的學科,數學只是一個工具,終點還是哲學。其實不管是甚麼學科,終點也是哲學,不然博士也不會叫作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而於我自己,雖然慘遭枯燥艱深的數學折磨了三年,卻從沒後悔選了經濟學,應該說人生做得最正確的決定就是這個。長年累月的數學訓練使我變得非常logical,以前想東西非常中國式,轉眼飛天,下秒落地,如今想像力依然,但卻懂得從地基一步一步走上去的重要性,經常看百年前祖宗們的文獻也令我閱讀能力大進,最可惜的就是副修了金融,不然修歷史和國際關係我思路應該會更廣闊。

不管怎樣,鬧劇已完,但大學與中學的不同,又豈只是學歷的高低,至少我在大學已學到了最重要的素質:分析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當然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終生學習。

如果如今我看見了剛入學的自己,我會說:「喂靚女,賺錢重要,別本末倒置,忘了讀書。多看專業書,多看課外書,多寫作練英文,多去聽文科的課,多去lecture, 多跟教授聯絡,多細心執format,細節決定不同。不管是何事,做到了極致,就是一門哲學,一門藝術。還有最重要,別忘了多跟好友宿醉喔。」

關於友情

本來想寫完學業就算了,但臨近畢業,卻突然醒起,又是人面不知何處去的時候啊!記得很多年前,中學一篇作文上,我故作老成寫著,人生所有的人都是過客,如海浪一樣,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分離的時候到了,就再也沒相見的機會,就這樣相忘於江湖,祝福著對方。

有人說文字都是誠實的,因為沒有人能對自己撒謊。

我會說,這就是他媽的騙你的!為賦新詞強說愁你沒聽過嗎?

直到現在,我還是沒有辦法做到如此瀟灑。兩個人友情的深厚確不在朝朝夕夕,而是到底基礎打得有多深。

如果感情建基於環境上,一畢業就立馬分道揚鑣,重遇沒有淚千行,卻定會相顧無言,抬頭一看,十隻烏鴉經過,只好老尷地說一聲:得閒飲茶。 

如果感情建基於內心世界上,畢業數年依然能夠藕斷絲連,然而回憶是不斷更新的,你去結婚生子,我在商場打拼,你跟我說老公冷漠,我跟你說上司歹毒,你說人生似到終點,我說人生正向上發展,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我們都說著十年前的青䓤歲月,然而你總是懂我心底的憂愁,我懂你內心的恐懼,這樣就留一點空間,平日你忙家庭,我忙工作,傷心失意時想起對方,打一通電話,既溫暖又不煩厭,最好結果。

如果感情建基於觀點,又或者性格相合上,這比上面例子更糟糕,因為性格或觀點會隨著經歷而變。每每相談,都總覺不合,我以往欣賞你的特質早已消失不見,又或者不是你退步,是我走前了,以往我羨慕你的東西,我已經輕易得到,又或者我已經不想再要了。如今你追求的東西我不懂,我要放棄的你不明白,你每次說話我都覺得不可理喻,我每次說話你都看不起我。這樣的友情,才要真真正正相忘於江湖,就把美好回憶埋葬在過往中,別再聯絡了,看見心也煩。

哎吔,看見自己打的字都覺得挑剔,小姐你要求的既是知音又是知己,談何容易?活該你變宅女,變毒撚,無朋友!

轉念一想,其實甚麼改變也不重要,情也好,性格也好,最重要的還是尊重二字,我雖不明白你,但我會嘗試去理解你,我不懂你,但決不judge你。多少情,就敗在這個judge字上面。異同並不可恥,以此judge人卻是可悲的。

如果我要給自己友情的建議:

要誠實,但委婉,說話前先想想別人感受,別以誠實之名來傷害他人 。

別把朋友當情緒垃圾筒,多關心他人,別總是「我、我、我」,真心對別人感興趣才有樂趣。

粗口是助語詞,不是罵人的工具。

受了委屈,開門見山,不然相忘江湖,別心存怨恨。

錢能一分一分計,情不能一份一份算。

有恩必報,有仇要忘,但要汲取教訓。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只要相處自在,就算價值觀相違又如何?

別情感綁架朋友。付出是因為自己開心,不要未問過人先付出,再強拿回報,要像蕭景睿一樣:

「凡是人總有取舍,你取了你認為重要的東西,舍棄了我,這只是你的選擇而已。若是我因為沒有被選擇而心生怨恨,那這世間,豈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諒之處,畢竟誰也沒有責任要以我為先,以我為重。無論我如何希望,也不能強求。」

最後最重要的一條,別judge人,判斷難免,但別以為自己高尚正確,每人都有可取之處,每人都有可憐之處,一個人有一種行為,一種想法,並非由單一因素決定,是無數過去,無數經歷,無數個一秒的不同所影響,沒有人能夠一樣,人並不能完完全全理解事實的全面,因為人非神。如果真遇見不合的人?別擺高姿態,靜悄悄離開就好了。

想到再續,就先這樣,願共勉之。

跟幾位摯友談過後,補回一種朋友,亦即我生命大部份好朋友的類別:

有一種感情,建基於時間上,可能從中學、小學,甚至幼稚園已認識對方了。我們一起從幼稚白痴的死八婆成長到今天依然口賤,但懂得帶上面具的假淑女。你也許陰氣重重,你也許不愛科技,你也許品味奇差,你也許自作聰明,你也許無聲無息。你和我為高考煩得焦頭爛額,我見證你為升上大學為夢想努力,見證你家庭失意,相戀失戀。我們長大的過程中,所有情感、觀點都刻在這麼多年的時光中,甚至不經不覺間成為了我的鏡子。

這樣的友情,我覺得是如黑洞的友情。

這樣的友情,將凝固在時間中。

當然還有在澳洲的幾段友情,慢慢地穿越整個宇宙,影響著我世界一貫的時間空間,緩緩接近著視界點,讓我在異國的寂寞來得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