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康熙來了已經停播了兩個月,不過一向後知後覺的我在網絡一片感歎時無動於衷,直到現在才點開了康熙最後幾集。
首先康熙對我以及很多香港人的最大影響,就是使超港式普通話進化成半台半港普通話。記得有次在Melbourne的backpacker遇到了兩個台灣人,她們都忍不住問我:「香港的口音都與台灣這麼接近嗎?」
「沒有了~人家是看康熙了。」
「哇塞,康熙這麼紅的?」
當然,人家是看了多少集康熙才練就這一口台式嗲腔,立刻舒緩我雄性荷爾蒙過多的情況。
對於一個香港人來說,康熙是一個好玩好笑的娛樂節目。
但對於一個留學的香港人來說,康熙是一個連接著家鄉,讓你不覺得那麼孤獨的節目。
每天工作或是下課,拿著在街上買的鬼佬味中餐,坐在電腦枱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youtube,搜尋「康熙來了」,與室友一起的時候就會在後面再加上「卸妝」二字。沒有了家人的嘮叨提醒,也有康永的輕聲細語。沒有了家人的餐桌笑話,也能看小s飛撲美男。
聽著半熟悉的語言,看著小s的誇張表情,在電腦前的我也跟著笑得人仰馬翻。
最難忘:
自拍技術鬼斧神功的提拉小姐。
可愛歡樂的吳青峰。
常常裝酷的周杰倫。
默契十足的she。
大方得體的林志玲。
也記得小s聽著楊宗緯唱的祝你幸福而流淚,也記得每一集中康永突如其來的雞湯。
完結之際,有很多人批評這個節目,也有更多人感歎這個情懷,也有人井井有條的分析康熙對兩岸三地的演藝圈的影響。
而對於我這個普通人來說,康熙停播也不代表真的完了,想念康永小s也可以隨時上youtube重溫。
我想念的,是它帶給我的回憶,這是青春特有的矯情。
長大了,就不能總是自憐對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