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康熙來了已經停播了兩個月,不過一向後知後覺的我在網絡一片感歎時無動於衷,直到現在才點開了康熙最後幾集。
首先康熙對我以及很多香港人的最大影響,就是使超港式普通話進化成半台半港普通話。記得有次在Melbourne的backpacker遇到了兩個台灣人,她們都忍不住問我:「香港的口音都與台灣這麼接近嗎?」
「沒有了~人家是看康熙了。」
「哇塞,康熙這麼紅的?」
當然,人家是看了多少集康熙才練就這一口台式嗲腔,立刻舒緩我雄性荷爾蒙過多的情況。
對於一個香港人來說,康熙是一個好玩好笑的娛樂節目。
但對於一個留學的香港人來說,康熙是一個連接著家鄉,讓你不覺得那麼孤獨的節目。
每天工作或是下課,拿著在街上買的鬼佬味中餐,坐在電腦枱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youtube,搜尋「康熙來了」,與室友一起的時候就會在後面再加上「卸妝」二字。沒有了家人的嘮叨提醒,也有康永的輕聲細語。沒有了家人的餐桌笑話,也能看小s飛撲美男。
聽著半熟悉的語言,看著小s的誇張表情,在電腦前的我也跟著笑得人仰馬翻。
最難忘:
自拍技術鬼斧神功的提拉小姐。
可愛歡樂的吳青峰。
常常裝酷的周杰倫。
默契十足的she。
大方得體的林志玲。
也記得小s聽著楊宗緯唱的祝你幸福而流淚,也記得每一集中康永突如其來的雞湯。
完結之際,有很多人批評這個節目,也有更多人感歎這個情懷,也有人井井有條的分析康熙對兩岸三地的演藝圈的影響。
而對於我這個普通人來說,康熙停播也不代表真的完了,想念康永小s也可以隨時上youtube重溫。
我想念的,是它帶給我的回憶,這是青春特有的矯情。
長大了,就不能總是自憐對嗎?
Tuesday, 22 March 2016
Friday, 11 March 2016
愛哭的女孩
對於每一個人,電影的意義都不同。對於文青,電影是思考人生的第一步。對於偽文青,電影絕對是show off的第一、第二、第三⋯⋯和最後一步。我記得有「電影是夢工場」這樣的一句說話。然而對我來說,電影是人生,一個個我從未經歷過卻又如此相似的人生。
在現實生活中,我很少哭,就算哭也不會表露於人前。可能因為是單親家庭的大家姐,是家中的第二把交椅吧,小時候總覺得自己必需要堅強起來,要替媽媽撐著這頭家,慢慢心腸變得愈來愈硬,甚至被人冠以「冷血」的罪名。
這一切都在我戀愛的時候結束。愛情最可怕又最獨特的地方是,你的喜怒哀樂全都掌握在另一個人的手中,就算像我如此理智的人都突然化身林黛玉,對方的一句說話就可令我對著螢幕在抽抽噎噎,對方打一個表情符號就可以哄得我眉開眼笑。一開始我很不習慣,這種無法自控的心情就好像在溺水中,你一直盼望著有人拋來一個救生圈給你。這與我十多年來的認知都不一樣啊,人怎麼可以倚靠別人?人怎麼可以相信其他人?這不是一場賭博嗎?
但到現在,當我慢慢習慣了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時,我卻很慶幸自己終於能像Chandler說的: “ open the gate.” 以前心如止水的我就像心電圖的那條直線,雖然不會受傷害,雖然能夠安安靜靜的做著自己的事,但我卻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現在我看到心電圖上那上上落落的波動,我會摸著跳動的心感歎著: 真好啊,現在我活著了,現在很多事都有了意義了。”
在我看求婚大作戰時,我為渴望回到過去的執著哭。
在我看code blue時,我為著一幕幕的生離死別而哭。
在我看我的少女時代時,我為了我的少女時代而哭。
在我看醫龍時,我為了團隊的合作和神賜的奇蹟而哭。
在我看瑯琊榜時,我為了那份熱血和赤子之心而哭。
我並沒有做過醫生,並沒有回到過去,也沒有拯救人類,但我應該是編劇最愛的觀眾,因為我會他們寫下的一句句台詞中,有意安排的bgm下淚點奇低,每個淚點都一定不負眾望哭得泣不成聲。有時候,我是感動,更多的時候,只是電影或劇中的掙扎讓我想起了我的親人,我的青春,我的故事,心中的那份委屈,不甘,後悔都隨著眼淚流出身體外,對著這些無可奈何又無法休止的情緒,哭是我最後的防線。
每次哭完,身體都輕了一點。
Friday, 22 January 2016
體育精神
今天看了一場打了五盤,長達五小時的網球比賽。在第三盤其中一方落後四局,到最後卻憑著意志反敗為勝,可惜到最後依然落敗。雙方都已盡力,雖敗猶榮,可那滴男兒淚依然不能自控地在千人面前流下來。
我在想到底是甚麼心態才會讓一個人情不自禁的流淚,是不甘心?是疲累?是感觸?似乎我從未遇到過這樣的機會,連接近流淚的邊沿都未試過。其實我有一點羨慕,因為看來我從來沒有拼盡全力去做一件事。
我在想到底是甚麼心態才會讓一個人情不自禁的流淚,是不甘心?是疲累?是感觸?似乎我從未遇到過這樣的機會,連接近流淚的邊沿都未試過。其實我有一點羨慕,因為看來我從來沒有拼盡全力去做一件事。
Subscribe to:
Comments (Atom)